中国教育新闻网讯吉林大学根据新疆及受援高校特点,构建“四个机制”针对性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构建沟通交流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将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设立专门机构,受援高校签署年度工作执行计划书,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开展定期互访,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学校领导多次带队赴受援高校商讨对口支援事宜,签订执行计划,研讨问题和解决思路。
构建联合办学机制。开展学生联合培养,聘请受援高校教师担任学校研究生合作导师,接收受援高校学生插班学习,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培养互补。促进学科结构优化,定期派出学者举办示范教学、学术讲座等活动,设立联合科研项目,双方各出资100万元设立科研基金,在解决新疆重大疾病难题等地域特色领域评审确立7项联合科研项目。
构建人员互派机制。选派学科带头人指导专业建设,5位教授受聘客座教授,指导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受援高校申报的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和商务英语3个本科专业成功获得批准。选派管理干部到受援高校挂职,帮助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受援高校师资队伍水平,承担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西部受援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进修锻炼”项目,制定《西部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进修锻炼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先后接收受援高校54名教师和16名管理干部来校进修和挂职。
构建设施支持机制。支持信息化建设,向受援高校赠送网络交换机,派出专家组支持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论证一卡通系统建设可行性方案,并对校内办公自动化、网络运行维护等方面进行指导。支持图书馆建设,捐赠大批图书,定期邮送《社会科学学报》《自然科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帮助修改科技查新报告及查新模板。支持实验室建设,捐赠科研仪器、教学实验设备和正版化学专业基础课试题库,培训教师和实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