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个班,是与其他医院的两位护士一起护理26名病患。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医疗单位,但相互配合十分默契。
在前往武汉的路上,我对前方的情形是有各种想象的。真真切切地面对病患的时候,我看到这些患者被隔离护理得很好。当他们有需要时,会按铃叫护士给予帮助。我们在为他们上药和采血的时候,也会主动和他们聊天,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他们,减轻他们的病痛。
防护隔离服是医护人员最重要的防护措施。为了不给工作添麻烦,在连续工作9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和战友们都不吃不喝,以防因大小便而造成穿脱防护隔离服的麻烦。出发时,医院对我们就像对远行的孩子一样,准备的物品只有想不到的,绝对没有他们考虑不到的。到达机场时,现场的一幕让我惊呆了:双肩背包被塞得鼓鼓的,最大号的行李箱已经被撑到了最大程度。那感觉就像当年我去外地上大学时,妈妈觉得带了多少东西都不够,不停地往包里塞,太感动了!有这样强大的后盾支持,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战胜疫情,平安回家!
今天是驰援武汉的第8天,除了繁重的工作之外,我每天最关心的就是网络上的最新疫情消息。作为驰援疫情一线的管理者,心态上正从最初的情境化感受逐步向理性化管控转变,因为任何一项流程的贯通、责任的明确,都会为战友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体力,去救治更多的患者。
这一周,我们管理组工作人员每天睡眠不超过5小时,延时吃饭时间超过3小时,微信沟通超百次,共解决问题数十项,为20多名护士做了心理疏导,梳理出微流程10多个。只想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用最高效的运行方式,去挽救更多的生命;用最理解战友的方式,去疏导他们的压力;用最温暖的方式告诉自己,我在爱护着别人,别人也在爱护着我!
2月1日是儿子的8岁生日,我通过视频问他生日愿望时,儿子说:“妈妈,我想你,只希望妈妈平安归来,到时候我给你买个大蛋糕。”那一刻,我泪如泉涌。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监护室护士长 孟晓丽)
时间过得好快,从吉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发开始,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在时刻准备着。
当接到进入隔离病区的通知时,我站在宿舍的窗前,远远望着马路对面的医院。这将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夜晚。
进入隔离病区后,看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真的想给每一位伙伴一个大大的拥抱。但现在我们做不了,能做的只是彼此间一个坚定的眼神和必胜的手势。
我是一名护士,来到了最前线。祖国需要我,我就要把自信写在脸上,坚强刻进生命里,做好一切准备,迎接这场战斗!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汇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我们必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看见躺在病床上的患者,心里酸酸的。你们的家人无法进来陪护,那就让我代替你们的家人。我必定用尽全力,用专业的护理照顾好你们,直到康复!防护服阻隔不了我们温暖的问候、关心的语言、细致的护理。只要能做到,我一定会努力去做。
穿着防护服、带着三层手套的我,动作受到了束缚。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我一定要尽可能地一针穿刺成功,避免给患者带来疼痛。”只有一个血管很细的叔叔扎了两针,其他患者都是一次成功!然而叔叔很好,还安慰我说:“没事的,你们也不容易,我还要谢谢你们不远千里来帮助我们呢!”叔叔真诚的话语,让我十分感动。
结束一天的工作,身体很疲惫。但看着患者对我竖起大拇指,脸上带着笑容,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己义无反顾的付出,是如此有意义。
在武汉的这几日,我想说,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知道你们在家里惦念我,我一定会平安凯旋。感谢院里领导们、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是你们给了我力量,让我勇往直前,与病毒斗争!作为医护人员,这是我的责任、我的使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今天是我到达武汉的第4天,也是正式上战场的第一天。
凌晨3点30分,我从酒店出发。为了避免工作时候上厕所,早上没有吃喝任何东西,穿了纸尿裤。到达医院,当我开始一层层地穿戴好防护用品后,马上觉得呼吸比之前费力了。由于防护服和帽子的原因,听力也难免受到影响。护目镜遮挡住最后一块露出的面部,只有通过书写在隔离服前后大大的名字,才能辨认出忙碌在病房的医护人员是谁。
患者们听说我们是从东北专程来到武汉援助他们的,都说着感谢的话。听到这些话,瞬间感到无比温暖。这种温暖,就是我们所有医护人员不惧艰险、一往无前的力量。
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我的呼吸也越来越重,走路的速度也慢慢地下降。等到和其他医护人员交接班后,我一层一层地脱下防护用品,一次一次认真地消毒。当摘下口罩照镜子时,才发现自己脸颊和鼻梁被压得通红,并且伴有丝丝的疼痛。尽管如此,我依然觉得这4个小时的每分每秒都是意义非凡、责任重大。
回想着病房里患者的眼神,那是对生命的希望、对家人的眷恋、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为了他们,再多的付出和守护都是值得的。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诊疗中心足踝外科护士 史册)
在小组第一个夜班的时候,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加油。在每一天的战斗中,4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吃饭、不能上厕所。我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穿梭在病房中。
有的患者知道我们是从东北来的,言语中充满了感激。记得16床的大爷要做检查,我推着他从病房到通道,这短短两分钟的时间,大爷对我说:“孩子,你真是个好人,一定会幸福的。”那时的我已经说不出话了,眼泪在眼圈里打转。只希望所有患者都会康复出院!
见过武汉的夜景,见过武汉的晨曦。在我的眼里,武汉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希望你快点好起来,我坚信我们的到来会带来阳光,带来温暖。
今天是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战斗在特殊的岗位上。过了今天,我的人生里程又增加了一岁。按常规,这个日子应该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共同欢度!但在疫情肆意横行的特殊时期,在需要医护人员挺身而出的关键时刻,我是党员,我先上!
我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担负疫情防控护理工作,履行一个白衣战士的神圣职责。
有12年党龄的我,在疫情面前绝不言退,以坚定毅力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诊疗中心监护室护士长 陈雪)
他,中等偏瘦的身材,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前没有过接触,不甚了解。他第一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在飞机上。万米高空,他召开第一次核心组会议,思路清晰,任务明确,快速分组,化整为零,便于管理。132人下机后,几分钟之内列队完毕,两列纵队有序走出机场。
首先他把工作布置得井井有条。核心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以至于我们的工作忙而不乱。我们提出的困难和要求,在他那儿都能迎刃而解。其实,说起来容易,这后面他付出了多少我们心中有数。
生活方面,用“暖男”这个词来形容他一点不为过。就说一件事,11号是队员孔雪的生日,怪我粗心,忙了一天,到晚上8点多才想起来,就在群里送上了生日祝福。他看到消息后,同大家说,晚上10:30,大家一起为孔雪唱生日歌吧。我就奇怪,唱歌还定时间,现在就唱呗。等时间到了,我们一起连线,我看到了院领导,看到了好几位科主任,看到了另外几位领队。我知道了,他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找到了这么多人。太温暖了,真的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句来描述我当时的感动。
不到一周的时间,感动和温暖的点点滴滴很多很多,有的队员在日记中写到,想喊他“秦爸爸”。这是发自内心的表达,发自内心的感动。
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他就是我们的领队——秦彦国副院长。
亲爱的队长,我想代表131位队员,大声说:我们爱你!
因为我工作的性质,女儿乔乔从小就跟在姥姥身边,和我聚少离多。乔乔现在3岁,刚接回到我身边不久。离开长春去武汉的那天早晨,我简单地抱了抱她,告诉她,妈妈要去打病毒,你要好好听姥姥的话。她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在武汉期间,一直跟她视频,但在视频里,她从来没说过想我,没说过让我回家。我还在心底安慰自己,孩子这样也好,不会因为我的离开,而上火生病。可是今天,孩子爸爸悄悄地跟我说,乔乔这几天玩一会儿就会问:“妈妈打病毒怎么还不回来?”孩子睡醒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是“:妈妈回来了么?”今天,乔乔主动要求爸爸给我发视频“:妈妈快些回来,乔乔想你了。”
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些回家和家人团聚,这是我们大家的愿望。没有大家,哪有小家。为了祖国这个大家,也为了更多个小家,我一定会奋不顾身,跟战友们并肩战斗,直到赢得最后的胜利!我希望将来我的父母、爱人、孩子都会自豪地对别人说:我的女儿、我的爱人、我的妈妈是一名党员,是一位医护人员,她曾经去很远的地方救过人……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 李雪微)
特殊时期,我们不仅仅是白衣天使,更是患者的亲人,要照顾好他们的一切。
今天,院区有两位患者即将出院,47 和 48 床的他们,是一对夫妻,我对他们印象深刻。他们非常乐观,在病房里总能看见他们自娱自乐,听歌、运动……用妻子的话说:“起来啊!我们一起健身!”乐观的心态也感染着我们。我们去看望他们时,妻子说他们已经知道出院的注意事项了,回去到统一地点隔离14天。我们再次告知要加强营养,适量运动,调整心态,积极乐观,保证充足睡眠。
聊着聊着,这位妻子哽咽了……感谢我们的付出,感谢我们与他们一同与病魔抗争。
此刻,我的心里特别踏实,脑海中回忆起从接到电话到抵达武汉,再到第一次走进病房的一幕幕,听着他们的话,心里满满的感动。为了同一个目标大家走到了一起,那就是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加油!亲爱的患者们,让我们保持乐观心态,共待早日战胜疫情,共待春暖花开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