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新闻】最近走在路上,总能看到行人停下脚步,欣赏或拍下秋天的风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的,五彩缤纷的秋天,很撩人。
可惜,这份秋日温柔很短暂。随着冷空气频繁到来,“换季式降温”已经被安排上。站在秋之尾声,我们抓紧时间,把秋天的所有美好,打包,封藏。
秋天是一本多彩画册
白露为封面
清霜是封底
打开秋天这本画册
赏缤纷色彩
听凉风揉树叶
闻瓜香果香

北京·故宫
秋天是黄色的,枯木落叶风微凉。

辽宁·沈阳
秋天是红色的,她的脸颊热情又羞涩。

安徽·黄山
秋天是绿色的,凉风瑟瑟中尤显坚强。

新疆·哈密
秋天是白色的,洁白棉花是温暖收获。

江苏·淮安

黑龙江·哈尔滨

北京·八达岭

山西·平陆

宁夏·银川
秋天是彩色的,如同天然调色盘。
秋天带来不一样的生命力
有了大自然的天然着色
不少熟悉的景致
也变得和往常不太一样
比如,秋天的校园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


武汉大学


浙江大学


苏州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多姿多彩的秋天里
人们的情绪也更加丰富
诗意丰盈
落木萧萧、凉风阵阵
给人以盛极而衰之感
所以“自古逢秋悲寂寥”
层林尽染、秋景醉人
晴朗的日子多了
所以“清寒正是可人天”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秋来了,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
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

古人是怎么样知道秋天的呢?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声声慢,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随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

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
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
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

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如若四季皆花香四溢,你还能知道哪个季节最可贵吗?
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
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亲切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
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来烤着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
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图片 | 视觉中国、微博等
秋天自北而南开始
所到之处
金风送爽、林草色变
广阔中国大地上
秋景秋色差别甚大
但每个角落都有绝佳秋色
趁秋意还在
用眼睛和脚步留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