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吉林网】在民间风俗中,“满月”要有一个隆重的仪式,也是为了取一个好兆头。
2月17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首批抵达通化医疗队执行救治任务“满月”了。
在特殊的日子里,并没有任何仪式,只能看到白衣执甲的他们分秒必争与时间赛跑,夜以继日与病魔较量的身影。

以时间为轴线,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支在刀锋上行走的精锐部队的工作。
从1月17日至2月2日,中日联谊医院先后派出4批140人医疗队赶赴通化在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开展救治工作。

医疗队由中日联谊医院副院长刘俊志担任领队,护理部副主任裴艳玲任副领队,队员来自18个不同学科,52名共产党员,核心专家和医疗骨干全部参与过武汉、吉林、舒兰抗击新冠肺炎救治工作。
一天开放一个疗区,不间断收治患者,完成“搬家式”转运,从感控管理、临床救治、团队融合到制度建设等各方面实现了及时、全面的对接。
病房里,白衣执甲的他们以救治患者为中心,尽最大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面对高龄患者占比高,多患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差等特点,一项项有针对性地方案被执行。
医疗队与国家专家联合会诊、查房,建立院长带班、各疗区主任交替24小时总住院、交班、会诊、危重症病例讨论等制度,分级分型分层管理患者,以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为核心,按照“一区一组、一患一策”原则,采取“多层级医疗、点对点看护”的救治方针,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确保同质化诊疗。开展多学科会诊,打好配合战,保障患者基础病的延续治疗,提前介入心理疏导和康复治疗,进行营养指导。

前后方联动,中日联谊医院第一时间将ECMO治疗仪、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床旁血滤机、高流量吸氧机、胸阻抗断层成像仪及超声等相关设备运送到通化一线,应用到救治临床。同时,向通化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捐赠10余种药品共计5000余盒,为患者救治工作提供最坚实的医疗设备保障与最充足的药品补给。

让党旗在抗疫最前线高高飘扬,让党徽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闪亮。
医疗队52名共产党员在临时党支部书记刘俊志,党支部副书记裴艳玲的带领冲锋在前,筑牢思想和行动战斗堡垒。截至目前,13名医疗队员在战疫一线递交入党申请书。
医疗保障、物资保障、生活保障、通勤保障工作等有条不紊的推进开展。医疗队组建驻地核酸采集小组,每日进行追踪检测,由不当班的护理人员组成,利用休时间为大家进行采样、登记和送检工作,确保医护人员核酸检测及时有效。
在患者心理和身体出现波动时,医疗队员们在彼此的防护服上写下无声的鼓励——“多吃饭、多喝水、坚持氧疗、俯卧位……用无声的爱传递着温暖与信心。


春节之际,与患者一起布置疗区,用红纸剪出了两头牛,写好春联与福字,贴在病房门口,病患床头。并为他们送去承载着满满祝福的春联、窗花和祝福卡片,还有包裹着温暖祝愿的热气腾腾饺子。
这些心连心的互动,增进了医患的感情,也带给患者们精神上的鼓励,助力他们早日康复。

在吉林大学援通化医疗总队队长、临时党委书记、中日联谊医院院长刘天戟的带领下,这支在刀锋上行走的精锐部队,正以医者的初心和使命担当,继续奋战在战疫一线,他们也交出了一份阶段性的满意答卷,截至2月17日,参与救治的定点医院累积收治320人,出院2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