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校园快讯>正文
校园快讯
基层之路 光辉前程:贾玉亭校友再谈弟子王永利
作者:贾玉亭  时间:2010-03-23  点击数:

去年9月15日,是我的学生王永利的周年忌日。我满怀深情地写了一篇题为《怀念弟子王永利》的悼念文章,准备发表在《吉大校友》刊物上,让更多的吉大人知道,我们不仅有闻名全国的郑培民、谭彦校友,还有一个同样杰出的王永利。

“十一”长假期间,永利的大学同学在白洋淀举办入学30年聚会。我应邀参加并带去了那篇纪念王永利的文章。同学们看过之后,都说文章写得很感人,也让大家对这位老同学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一致认为,像王永利这样的典型应该好好加以宣传。在弟子们的鼓励下,我把这篇长达5000字的文章寄给了人民日报社。

10月28日,《人民日报》总编辑看到这篇来稿。他认为稿件内容生动感人,而且王永利这个典型也很有宣传价值,当即批转给政治版的负责同志。政治版的编辑们以独特的新闻敏感,抓住王永利将“基层之路”视为“光辉前程”这个主题,把我的稿件精编为2000多字,题目改为《一位大学教师眼中的“县长弟子”》,并配以“独家报道”的刊头,在10月30日《人民日报》政治版的头条刊发。接着,人民日报社又派记者对王永利事迹进行了追访和深度报道。由此,王永利的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人民网在首页推出专题《“县长弟子”为何这样引人关注》,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知名网站也反映强烈,据说仅新浪网就有千名网友留言。人民日报更是不失时机地围绕“王永利现象”展开了“基层之路怎样越走越宽”的大讨论。1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作出重要批示,对人民日报“基层之路怎样越走越宽”的讨论给予充分肯定。并在11月10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署名“仲组文”的文章——《让基层之路越走越宽》。文章在谈到王永利时指出:“王永利同志当年大学毕业选择回到家乡,25年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成为一个县级领导干部,为家乡人民的幸福贡献了一生。王永利的基层之路确是他毕业时预感的‘光辉前程’,尽管没有走完,但人们会记住他的奉献,会赞叹他的选择。”这无疑是对王永利弟子最客观、最公正的高度评价。

回想一年多前,当得知永利病逝的消息,我是多么震惊。当我和永利的同学赶去为他送行时,是多么悲痛。当了解到永利扎根基层25年无私奉献、勤政为民的许多事迹,更是多么感动和震撼。尽管当地的领导很想把永利这样一个典型树起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今,王永利作为扎根基层的年轻干部典型在全国引起轰动,这首先在于他的思想过硬、事迹感人;其次要感谢人民日报的领导和编采人员,正因为有他们的高度重视和富有创造的工作,才使这个典型在他逝世1年多之后,在全国得以宣传和推广,才使永利弟子得到应有的赞誉和如潮的好评。

当我把《人民日报》刊登王永利事迹的消息告诉吉林大学党委书记陈德文的时候,远在台湾出访的陈德文书记没过几分钟就发短信告诉我,他已经布置给学校主管领导,要求立即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学习王永利校友的事迹。此后,我一直在关注《吉林大学报》关于“学习校友王永利系列报道”,王永利的事迹在学校上下的确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作为吉大人的一员,我也想参与进来与在校师生谈两点粗浅体会和感受。

第一点体会:作为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不要忽视那些来自基层的普通学生

说心里话,在永利病逝后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萦绕在我心头更多的是对我过去工作的反省和对永利的歉疚。甚至我为宣传永利这个典型所作的种种努力,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这种歉疚的弥补。

我大学毕业后即留在中文系工作,而且在近20年的时间里,大多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说我的工作很努力,也得到弟子们的广泛认可。但是,今天反思当年所做的工作,一个很大的误区,是对从农村基层考上来的普通学生关心远远不够。比如:每当接到新生的档案,我们这些做学生工作的,首先关注和青睐的是那些来自重点中学的,在中学入党的,当过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的尖子生,甚至在文艺、体育上有特长的学生也被格外高看。而那些各方面表现平平的普通学生,尤其是从偏远地区考来的学生,则无形中被冷落和淡忘。王永利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处在“被遗忘角落”的普通学生。直到他毕业时毅然回到条件艰苦的家乡,才让我对他刮目相看。

今天看来,像王永利这样从偏远贫困地区考来的学生,能考进重点大学已经相当不易。如果我们当老师的用同一个尺度去衡量他们和那些从重点中学考来的学生,其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和交往能力,当然会有很大差距。这种做法显然是很不合适、很不公平的。再者,如同雷锋是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一样,像王永利这样表面上看来不显山不露水的普通学生,他出身贫寒,不畏艰苦,特殊的经历使得他更懂得怎样去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在毕业的人生选择重要关口,全班47个同学,唯独他一个人被分配回偏远贫困地区,他不仅没有任何怨言,而且把扎根基层视为“光辉前程”,在基层一干就是25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一个当年在大家眼里很普通的学生,却有如此高的觉悟和境界,走出一条一般人无可匹比的“基层之路”。这的确值得我们做领导、老师的深刻反省、反思。

第二点体会:来自基层的贫困大学生,要像王永利那样,把基层之路视为成才的“光辉前程”

王永利是众多优秀校友中的杰出代表,更可以看作是贫困大学生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家子弟,用他自己的话说:“本人家庭人口较多,早年生活甚苦,10岁前尚不知晚饭为何物,早午两餐亦多为野菜。”他的这种经历与我小时候的经历极为相似,相信也会引起很多在校贫困生的共鸣。但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从贫困中走出来的农家子弟,考大学很大程度上是想跳出“农门”,改变命运。这当然也无可厚非,而永利的可贵和高尚之处,正在于他不仅切身体验过社会底层的艰难困苦,而且下决心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家乡的贫困和落后。我们和他一样,都清楚“老百姓最不容易”。而他却是25年如一日,一心做一个让老百姓满意的公仆,像一头垦荒的牛踏出一条闪光的“基层之路”。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尤其值得苦水里泡大的贫困生好好学习。

今天与大学生朋友谈“基层之路”,应该说是更为实际的话题。从当前就业的大趋势看,每年6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相当大。中心城市、热门单位远远容纳不下那么多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还是在基层。其次,从单位用人机制和干部选拔标准讲,也越来越注重基层工作的经历和实践经验。因此,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基层之路”既是成才的光辉之路,又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来自基层的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还应该看到:与那些在优越条件下长大的同学相比,你们选择“基层之路”,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贫困生来自社会的底层,从小经受过艰苦条件的磨练,熟悉基层的环境和人情世故,回到基层会很快适应环境。如果回到家乡就业或创业,更是从语言环境、生活习俗到风土人情都没有多大障碍,与干部群众相处会更具亲和力和认同感。在这方面,王永利毕业后回到家乡,扎根基层25年的闪光足迹,为贫困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所以说,来自基层的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毕业后回到基层,是更可以大有作为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吉大人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王永利式的杰出校友。(转自吉林大学报)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信息管理和技术维护:吉林大学大数据和网络管理中心 
管理员信箱:zygl@jlu.edu.cn版权所有 2015 吉林大学
吉ICP备06002985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7302000045号

网站导航

当前访问量:

手机版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