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近日,记者从全国“双百”评选活动组委会了解到,"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结果已经公布,吉林大学有多名校友入选。其中,吉林大学校友、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被誉为“铁法官”的原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谭彦,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原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学部)第一任院长李四光等三人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据了解,为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活动自5月中旬启动以来,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广泛参与,纷纷通过各种形式提名推荐候选人。7月20日至8月10日,根据提名情况确定的1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候选人和1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向社会公布并群众接受投票。20天时间内,群众参与投票总数近1亿。在投票评选的基础上,经过有关部门审核、组委会评审组专家投票等程序,最终评选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吉林大学校友简介
张海迪,女,汉族,1955年9月出生,山东济南人,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9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哲学系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以顽强的毅力先后自学了中小学、大学和研究生课程,还自学了多门外语,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5岁时她随父母下放到聊城市莘县农村,她给村里的孩子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20多年来,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美丽的英语》、《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语著作。多年来,张海迪在坚持学习和创作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不仅激励着残疾人,还极大地鼓舞了当代青年人。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李四光(1889-1971)男,蒙古族,湖北省黄冈市人,中共党员。生前系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院长春地质学院第一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新中国成立之际,李四光排除干扰,从英国秘密回国,历经周折,于1950年5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先后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黄山、扬子江流域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用科学事实推翻了外国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他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证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1956年,李四光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他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谭彦(1960-2004),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他以“死也要死在岗位上”的精神,忘我工作,无私奉献,被当地群众誉为“铁官”。1996年中共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委员会、中共大连市委、中共辽宁省委先后作出向谭彦同志学习的决定。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同志专门批示:“建议认真宣传总结谭彦同志的先进事迹,树立人民法官的高大形象,倡导秉公执法,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谭彦成为全国法院系统第一位先进典型。1997年,他被评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优秀共产党员,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首届十大青年卫士等;还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即使在病痛折磨下,他所承办案件的数量、结案率、调解率都在全院名列第一,无一发回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