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校园快讯>正文
校园快讯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抓“四个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见成效
作者:教育部网站  时间:2009-11-12  点击数:

[教育部网站消息]为了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吉林大学进行了大胆探索,紧抓“四个建设”,即注重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建设,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加强学科建设,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力支撑。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所,组建学科梯队,确立学科带头人、方向带头人、学术骨干、学术新秀,每位教师有明确的学科归属与学术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拥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科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匡亚明特聘教授1人、校内双聘教授4人。由研究所负责招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力支撑。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8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8项,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教育部一般课题9项,省级课题68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16项,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一个省级教学团队。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和重大的影响。

二、加强课程建设,重点支持必修课与选修课程群。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已形成以必修课为中心,选修课程群,思想理论人生100讲相互配合的立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一是在加强必修课建设过程中,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精品课进行建设,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已经被确立为国家精品课,吉林大学投入10万元加以重点建设,通过建设两门精品课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提高必修课的教学质量。二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需要,开设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评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渊源”、“人生观导论”等20多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程群。每门课30学时,2学分,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课。选修课程群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首席教授,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选课,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三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开展“思想•理论•人生100讲”活动,以科学的理论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其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该讲座已经成为吉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名家讲座、经典讲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造性地构建起了覆盖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络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得到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加强,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重组教育资源,着力加强师资培训。为了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吉林大学于2005年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新课程方案,建立了相应的教研室,特别是为了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成立了独立的形式与政策教研室,这在全国马克思学院中是唯一的。同时注重加强师资培训,实行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收到较好的效果。学院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高校理论战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权威学术期刊转载,出版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著作和教材73部。

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切实调动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加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与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进行精彩一课教学评比活动,极大调动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还实行教师博士化工程,目前已毕业和在读博士达55人,全面提高了吉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取得了丰硕成果。

五、“四个建设”出名师,出成果。近日,吉林省教育厅下发《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评选结果的通知》,公布了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获奖教师名单,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14名教师获奖,其中一等奖8人,占一等奖人数近五分之二。陈秉公教授作为吉林省惟一入选论文作者参加了2008年12月18日至20日全国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理论研讨会,陈秉公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一文入选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信息管理和技术维护:吉林大学大数据和网络管理中心 
管理员信箱:zygl@jlu.edu.cn版权所有 2015 吉林大学
吉ICP备06002985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7302000045号

网站导航

当前访问量:

手机版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