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校园快讯>正文
校园快讯
教育部:吉林大学加强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作者:  时间:2009-05-14  点击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紧迫任务和重大实践课题。从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趋势看,数字化校园将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归宿,从设计原则和技术路线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操作手段。吉林大学从2000年开始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至2007年,共投入专项资金近300万元,整合并开发出8套学生工作办公系统,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平台。研发的总目标:一是实现信息数字化,将学生工作的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加以整理、归纳、运用和共享;二是实现流程网络化,以信息技术和手段改造学生工作的传统流程和教育引导方式,建立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三是实现办公自动化,突破传统的时空局限,处理学生工作事务;四是实现沟通交互化,建立学校、学院、学生、家庭和社会等各主体间的交互性沟通模式,增强沟通的适时性和有效性。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初具成效。

——依托信息化平台,有效地整合了校内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2000年合校以来,针对校区分散,学生和教职工人数众多,办学成本高的实际情况,学校适时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八年来,形成了硬件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网络覆盖面广,功能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校园网络覆盖到了教育教学,学生公寓等场所,实现了学生在各个场所都可以上网,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通过开发校内办公系统,实现了无纸化办公,降低了办公成本,优化了办公手段。实现了网络直播会议,整合了校内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依托信息化平台,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信息化平台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有效载体。通过“学而思”、“学生工作”等网站的建设,开办专题教育栏目,加大对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加强了学生党建工作。“MM研究会”是吉林大学学生的理论社团,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影响教育面越来越宽,教育效果越来越好。通过开办“思想•理论•人生:100讲”和魅力名师网络讲堂,加大了对学生思想教育力度,深受学生的欢迎。通过网络开展学生思想动态滚动调查,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规律,实施了分层教育,分类指导。几年来,通过研发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改变了过去传统工作中那种靠“嘴喊、腿跑、手抄”的体能型和“以时间换空间”的教育管理模式,优化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比如评奖评优,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档案管理等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依托信息化平台,有效地实施了对学生的科学评价。学生工作的评价体现了工作的导向性、示范性以及教育理念的落实情况。无论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还是对各学院学生工作的评价,都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操作模式。几年来,吉林大学注重对学生实施综合测评,不断完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通过对学生信息的全过程多角度的动态采集和管理,开展学生网络综合测评,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体现了科学和公正,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每年度开展的评奖评优工作,都要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广泛地征求意见,比如每年十佳大学生、十佳辅导员的评选,都要进行网上投票,并把投票结果作为重要参考指标。

——依托信息化平台,有效地加强了队伍建设。几年来,通过学生工作网站,辅导员博客圈等载体不断加强辅导员能力和素质建设,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是借助网络平台有效地实施了《红色园丁•4567培训发展计划》;二是通过开展网络辅导员师德师风问卷调查,不断加强辅导员的师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平;三是开办辅导员网络日记,及时掌握辅导员的工作状态,有效地督促辅导员落实具体工作指标;四是通过网站、BBS开展“如何做学生信任、学校满意的优秀辅导员”等一系列师生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增强了辅导员责任意识和师生的信任感。

——依托信息化平台,有效地实施了学生舆情互动,促进了部门联动。通过开办书记校长信箱、部长信箱、部长热线、部长茶吧,畅通了学生与学校直接沟通的渠道,将学生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对于一些导向性强的敏感问题即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对于一些同时涉及几个职能部门的问题,及时启动协作联动机制,从而快捷高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截至2008年底,通过信箱途径共收到各类学生来信3000多封,都及时给予了回复和解决。通过开办BBS、QQ群、移动信息平台等网络阵地,关注学生的需求,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增强了工作的前瞻性,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和导向性。通过这一系列开放、畅通的渠道学生对学校发展和建设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学校主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定期与学生开展网上座谈,每年岁尾,学校领导在BBS上与广大同学守岁,与同学们在线交流,解决同学们遇到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难,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和好评。

点击查看原文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信息管理和技术维护:吉林大学大数据和网络管理中心 
管理员信箱:zygl@jlu.edu.cn版权所有 2015 吉林大学
吉ICP备06002985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7302000045号

网站导航

当前访问量:

手机版


扫一扫手机访问